黄芩始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。其味苦、性寒,具有清热燥湿、止血安胎、泻火解毒、抗炎、抗癌、抗菌、抗病毒等功效[1],但其抗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多地停留在整体动物指标层面,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的研究较少。与化学药通常作用于单一靶点不同,中医药的治疗作用体现在对复杂疾病的辨证施治,强调整体性,体现了中药多成分-多靶点-多途径作用的理念[2]。但中药复杂的作用机制使得其深入研究存在较大的困难。随着系统生物学的出现,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可以建立复杂成分的分子网络与多重靶点、基于靶点蛋白的蛋白质与基因的相互作用关系,以促进活性化合物的研究[3],为探究活性化合物与其作用靶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更好的方法。本研究旨在寻找黄芩中具有成药性、口服吸收较好的成分,并预测这些成分的抗炎作用靶点及相关信号通路,为黄芩抗炎作用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。
1材料与方法
1.1黄芩活性成分的搜集与筛选
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(TCMSP,